查看原文
其他

《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的跌宕人生

金敬迈之歌战友微视频展播

金敬迈半生沉浮于继增

风靡上世纪60年代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 曾以三千万册创下中国小说发行量之最, 也为作者金敬迈传奇而坎坷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凭借这部小说, 金敬迈一夜走红, 从一个普通的部队作家, 成为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文艺口负责人。但仅仅过了几个月, 他就被江青送进监狱, 从风光的顶端跌入谷底。伴随金敬迈的大起大落, 夹杂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政治风云?面对半生沉浮, 他是如何走出苦难并再次崛起的?

28天写完一部文学名著

金敬迈1930年出生于南京一个小职员家庭。日军攻陷南京后, 7岁的金敬迈跟着父母踏上逃难之路, 流落辗转于湖南、湖北、四川万县等地。金敬迈曾卖烧饼、擦皮鞋, 攒钱为父亲和小妹治病, 帮家里渡过难关。


金敬迈

1963年, 金敬迈到湖南衡阳下部队体验生活时, 听说兄弟部队出了个“大事故”:一个战士被火车轧死了, 祸及这个连队评不上“四好”, 还把这个战士在铁道旁给草草埋了, 没有碑, 也没有坟。出于好奇, 金敬迈来到该战士生前所在的部队。


到部队后, 金敬迈才得知这个战士叫欧阳海, 是个班长。班里的战士对他的评价可不一般, 都说他聪明、能干, 是个关心战士, 爱帮助人的好班长。而连队领导却说他“骄傲”“落后”, 爱提意见, 为此和指导员的关系紧张, 卡住不提排长。欧阳海生前曾给军区有关部门写过一封信, 题为《我和指导员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个战士敢为是非而‘抗上’, 仅就这一点, 他赢得了我的好感与尊敬。”金敬迈的心中浮现出一个有个性、有血肉、爱憎分明、关键时刻能够舍身的英雄形象。


原来所谓“大事故”, 是1963年11月18日上午, 共产党员欧阳海随6900部队野营训练经过京广铁路时, 炮连一匹驮着炮架的战马被驶近的一列客车所惊, 突然冲上铁路。就在火车与战马即将相撞的瞬间, 欧阳海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冲上铁路将战马推出铁轨, 从而避免了一起翻车事故。而他自己却被列车撞倒, 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年仅23岁。

欧阳海

就在金敬迈采访的过程中, 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名记者闻讯而来。大家为欧阳海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 同时为他遭受的非议而不平。欧阳海舍身推战马救列车本是英雄行为, 但却被说成是“出风头”“重大事故”。金敬迈等人向军、师、团首长如实反映, 于是重新调查, 得到各级领导的积极评价, 并对泄私愤的那个政工干部提出严厉的批评。所属部队迅速掀起宣传学习欧阳海的热潮。


金敬迈对采访有一种执著的追求, 对写作有不知疲倦的耐力。在所有采访者当中, 他下的功夫最大, 搜集有关欧阳海生前的材料最多, 光故事就有近200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简直被英雄俘虏了, 到了非要吐出来不可的程度。”由金敬迈执笔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 以多位记者联名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了。随后, 欧阳海被重新安葬在耒阳。团部给欧阳海记三等功, 师部记二等功, 军部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爱民模范”光荣称号。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欧阳海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在命名大会上, 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陶铸说:“欧阳海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金敬迈无比欣慰地抒了一口气, 毕竟, 他, 以及其他记者和众多坚持真理的指战员, 以自己的良知和努力, 成就了一位几欲被埋没的英雄!


报道发表后, 金敬迈暗暗藏了一个想法:欧阳海是一个宝贵的素材, 不能丢掉。回来后就跟剧团领导说想写成话剧, 领导说好, 但就是拦惊马得有火车, 这火车上不了舞台。于是金敬迈提出, 能不能写部小说。但因为他没写过小说, 团里不赞成, 认为他是“好高骛远”。


1964年5月, 47军政委孙正听说金敬迈采访过欧阳海, 掌握欧阳海不少的材料, 就提出能不能请金敬迈帮我们写个长篇小说, 并报告了广州军区领导, 表示同意后, 让军区政治部通知剧团让金敬迈写小说。可是, 剧团领导跟他谈话时他还在赌气:“不不不, 我没写过, 我不能好高骛远。”团领导发火了:“你严肃点儿好不好?这是政治任务!”并要他一个月拿出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金敬迈答应试试。


他特意买了一支派克笔, 准备大干一场。可是, 当金敬迈坐在书桌前动手写作时, 才知道这副担子并不轻。开头三天, 连一个字也没写成, 他急得满头大汗。


在痛苦和焦急中, 金敬迈仔细回忆采访的一幕幕, 想起那个牺牲了的战士的苦难身世。欧阳海悲苦的童年生活不是和自己的童年一样的吗?欧阳海里有我的故事啊!“无意中为我原来的构思找到了‘高潮’, 找到了‘最强音’:和指导员的矛盾, 就是高潮;死, 就是他的最强音。”顷刻间, 心中一阵阵热潮泛起, 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一串串词语汹涌而至。金敬迈进入了痴狂状态, 夜以继日挥笔疾书。


那时候他跟爱人、两个孩子只有一间房, 一张床。天气又闷又热, 金敬迈穿一条短裤, 点根蚊香, 爱人在旁边扇扇子。夜晚把台灯用报纸罩好, 因为孩子们第二天要上学, 爱人要上班, 他就趴在桌子上吭哧吭哧地写。金敬迈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流泪和欢笑, 内心充满了激情。


“是我的性格决定的, 我就是赌气, 我就是要写一个比指导员高明的战士, 就是要证明我一个小兵一个月内就能把小说写出来。不过我心里已有底稿了, 而且写这样的战士特有创作冲动。”金敬迈说。


一支派克笔几乎写秃了。仅用了28天, 一部30万字的小说《欧阳海之歌》就这样奇迹般地完成了。不过, 小说究竟写得怎么样, 金敬迈当时心里并没底。

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正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副主编鲁易来广州约稿, 在准备回北京的前一天, 听说有个叫金敬迈的人写了部小说, 马上就约他见了面。由于底稿字迹潦草, 鲁易就让金敬迈读给他听。


读着读着, 金敬迈眼里跳出泪水。欧阳海的童年, 正是他的童年。那时候, 金敬迈全家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 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父亲和妹妹染上重病, 哥哥和姐姐外出打工生死不明。为了治病所有家当已经卖尽了, 父亲仍然奄奄一息, 妹妹瘦得皮包骨连门槛也爬不过了。懂事的小敬迈到街上为人擦皮鞋, 去叫卖烧饼, 他要一分一厘地积攒, 救活自己的亲人……欧阳海的四妹子饿死了, 金敬迈仿佛看到自己的妹妹就在眼前, 读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鲁易也被小说的情节感动得老泪纵横, 他说你这样读太辛苦了, 我们慢慢来, 打个电话给军区文化部, 把车票退了, 我推迟走。


鲁易用三天时间听完整部小说的朗读, 激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副主编, 阅稿无数, 你是我见到的第一部初稿就这么成熟的作品。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我敢保证这部小说必将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表示马上可以付印。


鲁易把它印成几本征求意见, 当时说只送给总政的首长, 但其实是都送了, 像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副总参谋长杨成武等, 他们看了也觉得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也都看了。


稿子正要付印, 问题来了。当时总政文化部的一位领导说:小说的后半部分要改, 欧阳海不能反他的指导员。指导员是“党的化身”, 不能有品质上的问题。这是原则。这个问题不改好, 不能出书。于是金敬迈被召到北京改稿。但他一听是这个问题, 就倔强地说, 等我重新深入生活, 找到了更好的素材再改吧。买了火车票要回广州。鲁易把他拦住了, 说:“你这不是让出版社为难吗?你三十出头的人了, 怎么还这么任性呢?”死活不放。有人告诉金敬迈, 你这么一走, 他那副主编肯定当不成了。金敬迈没想到会祸及他人, 出于对鲁易的知遇之恩, 他退了车票。


金敬迈当时想的是, “你们怎么就怎么弄, 我看来也是坚持不下去了。”两天两夜中, 改写了6万多字。为了不让指导员有“品质”上的问题, 指导员改成了副指导员, 最后又改成了代理副指导员;把官僚主义作风改成了调查研究不够, 把一场严肃的思想上的冲突和品德上的差异改成仅仅是一场“误会”。这是金敬迈极不情愿的修改, “这样, 我违背了我, 作贱了自己的良知, 我改变了整个小说的悲剧结尾。”而文化部的那位领导看后却很满意, 说:“到底是我们党我们部队自己培养出来的作家, 听指挥, 领会上级的意图快。很好, 马上付印。”

1965年7月, 《欧阳海之歌》先是在上海《收获》杂志上发表。同年10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小说一出版, 便立刻引起了轰动。许多新华书店排起了购书长龙, 广播里连连播放, 全国的许多报纸杂志纷纷转载。第一版就印了15万册, 刘少奇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这么好的作品, 印1500万册也不多。”


于是一版再版, 一时洛阳纸贵。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谢镗忠说查查《欧阳海之歌》究竟印了多少?可不能超过《毛泽东选集》。检查结果印了三千多万册, 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 创下了中国小说发行量之最。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评论家、文艺家, 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就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 都说看完《欧阳海之歌》自愧不如, 要把他的书全部烧掉, 并欣然题写了“欧阳海之歌”的书名。彭德怀元帅含泪连读三遍, 写满眉批, 表达自己的感想。陶铸以中共中央中南局的名义发文, “中南地区凡有阅读能力的, 都要好好看看《欧阳海之歌》”。


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 在他短暂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为军旗增添了光彩, 给青年树立了榜样,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雷锋和欧阳海, 被称为当时中国人的“两座精神丰碑”。

作家金敬迈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红遍大江南北。应邀到各地去做报告, 媒体找他采访, 读者围着他照相、签名, 一时应接不暇。那么, 这部创下发行量之最的小说, 作者本人究竟得了多少稿费呢?金敬迈说:2240元, 交了1900元的党费。


《欧阳海之歌》最初只引用了几段毛主席语录, 后来根据形势却越加越多, 并且首次独创了“活学活用, 一用就灵”, 书中人物的“最、最、最”也成了后来的流行语。对于成为畅销书的原因, 金敬迈分析说, 当时提倡学毛著, 强调阶级斗争, 《欧阳海之歌》就恰恰适应了这个政治需要。“我写了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还多少写了一些阶级斗争, 特别是还写了突出毛泽东思想。《欧阳海之歌》当时被看得那么重, 就是被当成追寻主席的文艺思想, 深入生活, 改变立场, 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向英雄人物学习开出来的一朵艺术之花。”

1967年五一节,金敬迈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接见

政治压力下的多次修改

江青很快注意到这本书, 她认为写得很好, 不容易, 但有几点修改意见, 叫总政文化部部长谢镗忠向作者金敬迈进行了传达:


一、不要把欧阳海写成职业乞丐。乞丐不劳而获, 是“寄生虫”, 和贫雇农民有本质不同。我们不能歌颂流氓无产者。二、欧阳海的哥哥不要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他当了国民党兵, 那欧阳海不就成了反动军人的亲属了?我们能歌颂反动军人的家庭吗?三、“最后四秒钟”的描写不合理, 是对“死亡的惧怕”和对“生命的留恋”, 一定要改掉。“告诉金敬迈, 这是非改不可的!”


金敬迈觉得江青的意见没道理, 内心不情愿改。


1966年初春, 金敬迈在从化温泉宾馆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等领导同志的接见。陈毅说:“描写社会主义时代人物的长篇小说中, 写得像《欧阳海之歌》这样好的, 还是第一部。和平时期部队题材不好写, 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是我们文学创作史上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陶铸也对这部小说给予充分肯定, 又问金敬迈, 目前对这本书有些什么反映。于是金汇报了江青的几点指示。


“最后四秒钟的描写很好嘛, 我看很精彩嘛, 为什么要改呀?”陶铸笑着望望大家, “陈老总, 你说说。”“她的事情, 沾不得。”陈老总顾左右而言它。陶铸非常明确地对金敬迈说:“不要改。不要一听到什么意见就改。文艺作品, 哪有十全十美的?今后, 关于这本书的修改, 你要先通过我。你是我的兵, 我说了算!”


尽管有陈老总、陶铸的肯定, 但迫于江青的淫威和政治压力, 金敬迈还是对小说作了一些修改。在欧阳海牺牲前的“四秒钟”心理活动中, 加进了几段毛主席语录;又怕过于突出某个人, 又加上了国家主席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面的两段话, 试图起到平衡的作用。金敬迈怎么也没想到, 这一“平衡”却惹了大麻烦。随着“文革”的到来, 刘少奇被揪出;已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铸因保刘, 被江青一手策动打成“党内最大的保皇派”。金敬迈知道, “这下自己离死不远了”!


此间, 报纸上又宣传了一位为抢救列车而牺牲的英雄战士, 江青便指派金敬迈将他的事迹写成小说。金前往出事地点考察了一个月, 发现关键的事实有许多疑点, 他不愿作假, 就打了报告如实反映, 请萧华转给江青。萧华悄悄告诉他:“千万不能再说了。”此后对那位战士的宣传不了了之。金敬迈庆幸自己没有“跟风”, 坚持了“自我”;可是, 他能守住风云变幻、设防无门的阵脚吗?


1967年4月11日, 金敬迈被召进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有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谢富治、叶群等人。还没等金敬迈坐下, 江青说话了:“金敬迈, 怎么, 我提的那几条意见, 你不改?你真是个大作家呀, 这么大的架子!”


这劈头几句, 真把金敬迈吓傻了。他不敢申辩, 只能心里委屈:我什么时候把欧阳海写成“职业乞丐”了?我用了那么多的篇幅描写小海砍柴、烧炭卖炭, 就一次跟着妈妈去要饭, 回家的路上被地主家的狗咬了, 他躲到柴屋里, 折断打狗棍, 表示饿死不讨米。这怎么是歌颂流氓无产者呢?再说, 小海的哥哥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 但路上就跑了, 一直躲在外地当长工。长工不就是我们要歌颂的雇农吗, 他和“反动军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告诉你, ”江青接着说, “你那最后四秒钟呀, 是《雁南飞》, 就是苏修那部《雁南飞》电影在中国的翻版, 你知道吗?我是为了保护你, 才故意没给你指明, 只说不好, 很不好, 叫你一定要改掉。我让谢镗忠告诉过你, 这是非改不可的。我看你还是个解放军, 想保一保你, 也才没有对红卫兵小将们讲。只要我说一声, 他们早就来揪你的人, 烧你的书了!”


金敬迈只好说:“我是准备修改的。可我没有完全听明白您的意思。”“谢镗忠这个人真是没有用。”江青不满地说, “书里那两段‘黑修养’是怎么来的?是你自己写的, 还是谁叫你加上的?你大胆说, 不要怕。哼, 你不说我也猜得出来, 恐怕又是你们那个‘陶政委’的主意吧!我告诉你, 陶铸这个人很坏, 是个两面派……今天总理也在, 你只管大胆讲, 是不是他叫你加上去的?”


金敬迈连忙回答:“是我自己写的, 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江青一脸怒气未消, 说:“我看你就是中‘黑修养’的毒太深, 你这是为刘少奇树碑立传。又是主席语录, 又是刘少奇黑话, 你这是在搞‘两个司令部’嘛!你说说, 你到底是哪个司令部的?”


这时, 周恩来总理赶紧打圆场, 说:“要正确领会江青同志的批评, 这是江青同志在关心你, 爱护你, 赶紧按江青同志说的办。”江青说:“告诉你, 金敬迈, 要不是总理几次提到你, 我今天是不会对你这么客气的。小说怎么改, 还是听总理的。”她换了个口气, 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 望着金敬迈说, “来来来, 今天是总理请你吃饭, 我们作陪。”


在巨大压力下, 金敬迈割掉了欧阳海牺牲前“最后四秒钟”的那点“爱”。不仅删去了《修养》中的两段引文, 而且让欧阳海进行了批判。结果改成:欧阳海看见窗台上有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风一吹, 就掉到窗外去了, 窗外正好是一个垃圾桶。

“我出卖了我自己。我清清楚楚地知道, 我背叛了我的良知。”金敬迈后来反思说, “想起我的那段劣迹, 我真心实意地感到惭愧, 羞于见人。我想到了张志新, 她被割破了喉咙管仍然坚持真理。1967年4月11日中央领导召见的那天, 我要是不遵照旨意, 坚持对《修养》不删不批, 顶多也不过是割断喉咙而已。我枉为一个男子汉。不堪不堪犹回首, 这是我的脚印。”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约金敬迈对全书再一次进行修改。这次作家勾掉了“林副统帅”的名字, 因为1971年9月13日, 这个“副统帅”早已摔死异国。作家再一次对“最后的四秒钟”做了完全符合意愿的修改。令他感到深深遗憾的是, 曾经关心过他的刘少奇、陈毅、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已不在了!


《欧阳海之歌》在出版后十几年里, 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修改, 成了政治运动的“晴雨表”, 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以至多年后, 仍有人对当时的修改提出质疑。对此, 金敬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了解释:“人不能离开当时的环境特点去说话。有人议论我的那些修改, 我就奇怪, 当时是什么环境?是什么人让我改?很多历史别人不了解, 了解的也不愿说。真实的历史往往并不能真实地表现出来。写《欧阳海之歌》的时候, 我睡着了。现在, 我醒了。我觉得《欧阳海之歌》虽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雄战士, 但在制造‘个人迷信’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这一点我一直愧疚。”

从风光无限到跌入谷底

尽管在改版问题上一波三折, 甚至得罪过江青, 金敬迈还是凭着《欧阳海之歌》的巨大影响力最终得到江青及中央的认可。当时因“文革”冲击, 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等系统的“当权派”都被打倒, 处于瘫痪状态, 急需有人挑头主持工作。


当周恩来向江青推荐金敬迈时, 江青说考虑考虑, 这个人不一定行。但从1967年4月京西宾馆那次召见后, 金敬迈就开始时来运转。他先是成了1967年庆祝“五一”活动筹委会负责人, 并作为“解放军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江青领着金敬迈向毛泽东介绍说:“主席, 这就是我们的作家金敬迈同志。”毛泽东微笑着和他握了握手, 说:“金敬迈, 这是个大作家。”金敬迈又被江青指定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纪念文章的定稿人, 和江青一起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 代表文艺口讲话。最后, 金敬迈成为“中央文革文艺组负责人”, 主持文艺口工作。


那天晚上, 文艺组组长戚本禹把他领到文化部大楼, 当众宣布:“中央决定接管文化部, 由金敬迈主持具体工作。现在请敬迈同志讲话!”由于事先没有任何信息, 金敬迈根本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更没料到马上就要面对满满一礼堂听众发表什么讲话, 只好急中生智, 背诵了几段毛主席语录, 然后说靠大家, 靠文化部的全体革命群众把工作搞好。


话虽这样说, 但金敬迈心里却打起了鼓:江青太难伺候, 与她打交道凶多吉少, “我已经觉得如果早一天, 我就可能逃出来, 如果再晚一天我必死无疑。”因此, 第二天就找戚本禹说干不了, 还写了辞职报告。江青发脾气了:“你不想跟中央合作是不是?”金敬迈说我怕当不好, 耽误了党的工作。江青说:“你放心, 以后会给你时间写作。”


金敬迈履薄临深, 小心翼翼。在他领导下, 首都文艺界是第一个联合起来不打内仗的系统。他还受周恩来委派, 前往被造反派冲击的京西宾馆, 说服他们不要揪斗中央保护在这里的陈再道。


然而, 从接管文化部, 到宣布撤销文艺组, 风光的日子只维持了四个月零三天, 金敬迈就因“搜集中央领导同志黑材料”获罪, 从人生的顶端跌入谷底。


金敬迈刚刚接管文化部不久, 电影口的一位女同志向他反映, 红卫兵在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到处乱翻, 要从旧报纸、杂志上找《脱党启事》《悔过声明》, 抓出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叛徒”。这位女同志担心, 怕他们看到刊有30年代有关江青的电影剧照和资料, 影响不好, 建议把这些东西收上来。金敬迈就去请示戚本禹。碰巧江青来文化部看电影, 她问你们谈什么, 金敬迈便如实汇报。江青一听就生气地说:“那收什么呢?你们让它扩散嘛, 扩散嘛!”电影也不看就走了。这批资料最终还是由工作人员收到了文艺组。


金敬迈向谢富治、汪东兴作了汇报, 又书面向中央报告了这件事。结果这份报告又转到江青手里。对于江青来说, 上海30年代的明星经历可是她的大忌, 此次又戳了她的伤疤。江青很生气, 说:“起用金敬迈本来就出于不得已。现在看来, 金敬迈不是我们的人。”于是金敬迈被抓起来了, 罪名是“搜集中央领导同志黑材料”。他被送回广州军区专案组, 挨了无数次暴打, 被打落了8颗牙齿, 打伤了眼睛, 右眼视力为0.5, 左眼视力只剩0.02。金敬迈在绝望中曾用刀片割喉自杀, 又被发现抢救了过来。“在中央文革四个来月, 我肯定干过错事, 但是我没有干过任何不可告人的事。”金敬迈说。

1968年1月14日, 金敬迈在广州被宣布逮捕。“文革”中的中国政坛风云多变, 不要说像金敬迈这样的“小人物”际遇飘摇, 就连声名卓著的将帅元勋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随着“杨、余、傅”的突然倒台, 金敬迈又多了一项更加厉害的罪名。


起因是1967年8月, 金敬迈听说空军经常有飞机飞广州, 就想搭个“便机”回去拿些衣服, 看看久别的妻儿。于是给相熟的杨成武的秘书打了电话, 秘书就安排他乘坐8月11日的“图1024”。这架飞机是试飞广州, 但临近广州时被告知那里正在武斗, 不能降落, 飞机只好降在佛山机场, 才一会儿就马上返航了。金敬迈连家都没回成, 又坐这架飞机飞回了北京。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空军政委余立金、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一起被揪出后, 搭乘这架飞机的金敬迈就被诬陷为受他们“派遣”, 回广州组织别动队和敢死队, 企图趁毛主席南巡时实施绑架和谋害。然后由杨成武在北京宣布“政变成功”。这可是弥天大罪!金敬迈被定为“现行反革命”。


1970年1月29日, 金敬迈以“收集中央领导同志黑材料”“阴谋反对毛主席”和“趁毛主席南巡时阴谋进行绑架”等恶名, 反铐双手, 投入秦城监狱。此后的8年多时间里, 他与妻儿生死茫茫, 天各一方。


金敬迈后来回忆身陷囹圄的日子:变着法子找人说话、找书看, 猜毛选里每一页的标点符号有多少。在室内踱方步, 将各国首都的名称、中国驻各国大使馆大使的姓名一个一个回忆背下来。偶尔背不出来, 就自己揪自己的头发, 抓自己的衣襟, 骂自己没用, 但还是告诫自己:千万别疯。“长达7年被单身监禁, 有人迟钝了, 有人疯了, 我是变敏锐了。我觉得我是坐牢坐聪明的, 坐牢让人没有欲望。”

1975年5月19日, 金敬迈获释, 但随即又被转到河南许昌一个农场劳改。1978年7月24日, 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 金敬迈终得彻底平反, 恢复军籍、党籍和名誉。


这是一个被政治拨弄的传奇故事。


从噩梦中解脱出来的作家, 带着命运给他开的一个大玩笑, 重新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岁月催生了满头白发, 却不曾消蚀他的灵魂。金敬迈在苦难中生长, 也在苦难中铸就了勇敢无畏和坚韧不屈的性格。当时正值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49岁的金敬迈积极要求参战, 一直和部队打到凉山附近。火热的生活召唤着一个文艺老兵。《神州风雷》《久久草》等剧本, 《那沉甸甸的三百元》《南庄一老农》《虎门啊, 虎门》等十多篇报告文学, 在他的笔下喷涌而出。2003年非典在广州肆虐最厉害的时候, 已73岁的金敬迈又重披战袍, 冒着生命危险, 深入医院隔离病区采访, 写出为抢救病人而献出生命的好医生邓练贤的长篇报告文学———《好人邓练贤》, 在《人民日报》发表后, 反映强烈, 催人泪下, 分别获广东省委和《人民日报》颁发的征文一等奖。在2007年广东省“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评选中, 金敬迈又名列前茅。

尤其令作家感到欣慰的是, 他塑造的欧阳海这一艺术形象, 没有被岁月的风尘所覆盖。欧阳海墓园和纪念馆早已巍然矗立, 各式雕像和纪念章也层出不穷, 欧阳海仍然是共和国亿万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欧阳海之歌》几经沉浮和考验, 不断再版, 最终依然拥有万千读者。2008年, 已离休多年的金敬迈还在广州购书中心为排队的读者签名, 并回答读者的提问。有位女士对采访的记者说:“我是在60年代读着《欧阳海之歌》成长的, 欧阳海精神鼓舞着我们那一代人一生的追求。今天很高兴得到金老亲笔签名的《欧阳海之歌》, 能够重温和发扬当年的欧阳海精神, 继续为社会出力。”


然而, 这部小说曾经带给金敬迈的苦难和隐痛挥之不去, 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使他常常陷入沉思。他又写了一部长篇纪实《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 回望和审视自己走过的路, 也向关注他的人们有所交代———


《欧阳海之歌》这本书当时被政治家大大利用了, 我才有可能从一个普通的创作员, 一跃而成为全国文艺口的负责人, 这是政治需要。而我本人, 是歌颂了一个正直的、勇敢的、无私的解放军战士, 我笔下的欧阳海是我心目中的成百个战士的结合体。这里头由于我的水平问题, 有些人物性格写得有点“左”, 有不真实的一面;但作为一个艺术典型, 作为一种精神, 是真实的。

我文化程度不高, 只上到高中, 后来的一切都是我在“社会大学”中学来的, 有对也有错, 但主流还是对的。在这里我只愿说一句:我无悔今生。

来源:《乡音》2012年10/11期,作者于继增


江青改变了他的一生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实习记者 陈又礼 
 编辑 白伟志

离开的时候正是深夜,阴历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地悬在高高的天上。老迈回头看了一眼夜色中陵墓似的秦城,感叹它果然像一座城啊,不知起名“秦城”是否有点“向嬴政致敬”的意味呢?请点击播放收听全文

……老迈的单人牢房里有一扇很高的、小小的窗户,3条横铁板和7根竖铁柱,将他的天隔成了32块很小很小的长方形。北京离赤道太远,日光和月光都照不进来,老迈每天就那么仰着脖子,看着这一片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天。

……

他就这样在秦城一号里呆了2684天,还能走、还能说,没有疯、没有死。……

电影《欧阳海》片段


2020年3月15日15时许,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作者、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敬迈先生在南部战区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来源:乡音、南方人物周刊


精选文章推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